2003(3).
摘要:生物材料要求必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無毒和無蓄積性。它是以醫(yī)用為目的,用于和活體組織接觸,且具有功能的無生命材料。生物材料包括金屬材料、無機材料和有機材料3大類。應用納米技術制成的納米金屬和納米生物材料具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特性。如納米金屬毒性低,其傳感特性和彈性模量可接近正常的天然生物組織,可使細胞在其表面生長,并具有修復病變組織的功能。在醫(yī)學方面,納米技術提供的可塑性納米溶膠制劑超越了外科植入手術的局限性,使植入劑具有與天然材料相同的表面特性和同質(zhì)性,如英國科學家最近研制的模仿人體的…
2003(3).
摘要:納米結構材料正廣泛用于航空航天飛行器中,如機身及其輔助裝置、機翼、發(fā)動機及其部件、螺旋漿、火箭噴嘴、點火器等。目前大量應用的納米結構材料主要是金屬與化合物納米復合材料和用纖維及納米粉體增韌補強的復合陶瓷材料。納米氧化物彌散強化高溫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溫強度、優(yōu)異的抗氧化、耐摩擦以及耐高溫腐蝕等性能,已部分用于航空發(fā)動機導向葉片、渦輪工作葉片。如納米Co-WC的硬度比普通Co-WC提高1倍以上,且韌性和耐磨性均顯著提高。實驗發(fā)現(xiàn),由6nm的鐵晶體壓制的納米鐵材料,較之普通鋼鐵強度提高12倍,硬度提高2個~3…
2003(3).
摘要:有關薄膜的研究報道指出,MgB2薄膜在磁場下具有較高的Hc2和Jc值。過去有關薄膜的研究雖然不少,但都是使用陶瓷基底。最近日本材料科學研究所超導材料中心用氣相沉積法在可彎曲的金屬基帶上制備了具有高臨界電流密度的MgB2超導帶。實驗中用尺寸為4mm×30mm×0.3mm的Hastelloy(C-276)為基底,用偏置濺射技術先涂敷1層1μm厚的YSZ,然后再用脈沖激光技術沉積MgB2薄膜。沉積MgB2薄膜時,用KrF激光器,每脈沖400mJ,5Hz下運行。將MgB2粉和Mg粉(純度99.9%)混合壓片制作了富鎂的靶。Mg與B的摩爾比為1…
2003(3).
摘要: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最近發(fā)表了由勞潤斯(L.R.Lawrence)博士等撰寫的研究報告,題目是“高溫超導電性的產(chǎn)品和利益”,這篇報告對使用高Tc超導體的利益和市場前景進行了分析。報告指出,20世紀充滿了革命性的技術進步,當這些技術進步以其自己的方式進入市場的時候,使生產(chǎn)力和人們生活的水平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最突出的實例是固態(tài)電子學、塑料(包括聚酯)、高速飛行器材料等。近幾年,計算機記憶技術取得了飛速發(fā)展,由20世紀80年代的幾十兆(M),發(fā)展至現(xiàn)在的幾十千兆(G)。低溫超導材料(NbTi,Nb3Sn)的…
2003(3):161-163.
摘要:采用SCS-6 SiC連續(xù)纖維和箔-纖維-箔法制備SiC長纖維增強的TC4和Ti40基復合材料,研究復合材料的微觀組織結構,結果表明:采用925℃的固化工藝制備長纖維SiC/TC4 和SiC/Ti40復合材料是合適的;SiC/TC4和SiC/Ti40復合材料的界面反應層厚度分別為0.8μm和0.6μm,基體與纖維的界面結合良好,在SiC/Ti40復合材料兩纖維間區(qū)域存在TiC析出物。
2003(3):164-169.
摘要:根據(jù)熔模型殼離心澆注的鑄造工藝特點,建立了γ-TiAl增壓渦輪凝固傳熱過程的數(shù)值模型,推導了離心壓力下γ-TiAl金屬間化合物的凝固收縮和補縮過程數(shù)學模型,模擬計算了γ-TiAl增壓渦輪鑄件的溫度場和收縮缺陷,結果表明,模型能可靠計算γ-TiAl增壓渦輪鑄件凝固過程的溫度分布和準確預測鑄件的收縮缺陷,數(shù)值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吻合良好,數(shù)值模擬結果證實了前期工作所提出的進一步減少及消除收縮缺陷的優(yōu)化工藝措施的合理性。
2003(3):170-172.
摘要:采用X射線衍射儀(XRD)和差熱分析儀(DTA)研究了Mo-67at%Si元素混合粉末在中等強度的機械研磨(合金化)過程中的結構變化過程,結果表明,在中等強度的研磨過程中,β-MoSi2是初生相,且在隨后的研磨過程中非晶化;在高研磨強度下生成α-MoSi2的量大于β-MoSi2,且α-MoSi2的含量隨研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差熱分析表明亞穩(wěn)相β-MoSi2隨溫度的升高會向α-MoSi2轉(zhuǎn)變。
2003(3):173-175.
摘要:通過大角度的粉末X射線衍射測定了正磷酸鈉鉀鈣[(Ca2KNa(PO4)2)]晶體陶瓷的晶格參數(shù),分析化學純度的碳酸鈣,磷酸二氫鉀、磷酸二氫鈉按照2:1:1的摩爾比混合后于1300攝氏度高溫反應4h,得到了組合符合Ca2KNa(PO4)2的正磷酸鈉鉀鈣陶瓷,在10度-130度的2θ掃描角范圍內(nèi),在室溫下進行粉末X射線衍射。測定結果顯示,高溫合成的Ca2KN2(PO4)2晶體相是α-CaKPO4和α-CaNaPO4晶體的高溫固溶體,呈六方晶體結構,晶格參數(shù)為:α0=0.54396nm,C0=0.72976nm,晶胞體積V=0.187nm^3.
2003(3):176-178.
摘要:從非晶相形成的特點出發(fā),針對爆炸焊傳熱的特性提出用1種焊接界面溫度場模型來解釋焊接界面非晶相的形成,結果表明模型能很好的解釋非晶相的原因。
2003(3):179-182.
摘要:用原位自生法制備了Ti-54Al-x B(at%)和Ti-50Al-x B(at%)合金并利用XRD和SEM對合金的相組成和微觀組織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細棒狀TiB2主要以數(shù)個或更多個呈族聚形式分布于晶界處,細棒狀TiB2(1010}面存在與[0001]晶向垂直的薄片狀凸耳;有些細棒狀TiB2生長成垂直交叉狀的簡單十字形或“T”字形,族聚形式細棒狀TiB2實際為三維空間較復雜的十字或“T”字形的復合形,研究還表明,細棒狀十字形TiB2晶體的這種結果與其{1010}面上的生長臺階有關。
2003(3):183-186.
摘要:采用微觀測試分析方法,針對316L不銹鋼粉末,深入研究了激光快速成形過程中熔覆層的開裂行為及其形成機理,研究結果表明,316L不銹鋼激光熔覆層裂紋多發(fā)生在樹枝晶的晶界,呈現(xiàn)出典型的沿晶開裂特征,裂紋斷面上有明顯的氧化彩色,掃描電鏡照片顯示裂紋斷面上樹枝晶的方向與輪廓清晰可見,樹枝晶晶界相當圓滑,表明裂紋是在高溫下產(chǎn)生的,熔覆層中的裂紋是凝固裂紋,屬于熱裂紋范疇,裂紋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熔覆層組織在凝固溫度區(qū)間晶界處的殘余液相受到熔覆層中的拉伸應力作用所導致的液膜分離的結果。
2003(3):187-190.
摘要:利用熱力學計算,分析了一些材料在高溫下與金屬鈾及鈾合金反應的可能性,得到了這些反應ΔG°與溫度的關系圖。通過比較和分析這些材料對鈾及鈾合金熔體在高溫下的化學穩(wěn)定性,發(fā)現(xiàn)氧化釔對金屬鈾和鈾合金熔體的化學穩(wěn)定性最好,為熔鑄金屬鈾和鈾合金的石墨坩堝理想涂層材料。
2003(3):191-193.
摘要:采用高頻感應對ZM5鎂合金表面進行合金化改性處理,并對改性層組織和腐蝕行為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鎂合金經(jīng)高頻感應表面合金化改性處理,表層區(qū)域具有幾乎連續(xù)的β-(Mg17Al12)相的細化晶粒區(qū),認為這種均勻連續(xù)的β相將外部環(huán)境與鎂的合金中的α相隔離,從而使鎂合金的腐蝕速率降低。
2003(3):194-196.
摘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備出PSZ-Ni系復合材料,對不同組成的復合材料在20℃-1200℃升溫氧化過程進行了TC分析。結果表明,金屬Ni組元的氧化程度隨陶瓷組元的增加而增加,且高溫時更加嚴重,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PSZ具有較高的導氧率導致氧向材料內(nèi)部迅速擴散;另一方面,大量的金屬-陶瓷界面大大縮短了氧的擴散途徑;PSZ高的導氧率以及金屬(陶瓷)是呈顆粒分散存在,使金屬的表面積大大增加導致金屬相氧化加劇。
2003(3):197-200.
摘要:以Ni76Si24(質(zhì)量百分數(shù))合金粉末為原料,利用激光熔覆技術在A3鋼表面制得了組織由條件Ni2Si初生相及少量Ni2Si/Ni3Si2共晶組成的新型金屬硅化物合金涂層,分析涂層顯微組織并測定其在0.5mol/1 H2SO4水溶液及不同濃度NaCl水溶液中的陽極極化曲線,結果表明激光熔覆Ni2Si/Ni3Si2金屬硅化物合金涂層表面平整,組織細小,與基體為完全冶金結合,同時由于涂層的組織組成相Ni3Si2本身均具有極好的耐蝕性并具有快速凝固細小均勻的顯微組織,該激光熔覆Ni2Si/Ni3Si2金屬硅化物合金涂層在0.5mol/l H2SO4及3.5%NaCl水溶液中均具有優(yōu)良的耐蝕性能。
2003(3):201-204.
摘要:研究了應用在空氣-氫化物半燃料電池上的制備配套金屬氫化物厚型電極燒結技術,將貯氫合金與細鎳粉和一定的添加劑形成漿料涂覆在泡沫鎳基體,測試不同燒結參數(shù)對貯氫合金電極的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燒結電極合金的電化學活化特性和高倍率放電能力與傳統(tǒng)的粘結式電極有較大的提高,為設計適合電動車用高能量密度空氣-氫化物燃料電池,分別選用沖孔鎳箔帶,沖孔銅箔帶和銅編織網(wǎng)作為集流體進行比較實驗。結果表明,選定沖孔銅箔帶是適宜于設計空氣-氫化物燃料電池用厚型氫化物電極。
2003(3):205-208.
摘要:采用化學方法研制出1種新的冷拔用潤滑劑涂層,該表面涂層與鈦基材結合力強,表面呈灰色,主要成分為Na3TiOF5。該涂層與石墨乳和二硫化鉬混合配套使用可大大減小拉伸摩擦阻力,提高鈦材表面質(zhì)量。
2003(3):209-212.
摘要:研究了顯微組織和應變速率對全層狀Ti-47Al-2Cr(at%)合金室溫拉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全層狀TiAl基合金的室溫拉伸強度和室溫延伸率隨晶團尺寸和層片間距的減小而提高;其室溫拉伸強度隨應變速率的加快而提高;而應變速率對其室溫延伸率的影響與顯微組織相關,低延性全層狀TiAl基合金的室溫延伸率對應變速率不敏感,而高延性全層狀TiAl基合金的室溫延伸率對應變速率敏感,并隨應變速率的加快而提高。
2003(3):213-215.
摘要:研究了影響炭/炭復合材料導熱系數(shù)的主要因素:炭纖維取向,熱處理溫度和CVD熱解炭的結構,結果表明,在炭/炭復合材料中,影響炭/炭復合材料導熱系數(shù)的主要因素是CVD熱解炭結構;以RL結構為主的CVD熱解炭,導熱系數(shù)高,熱處理溫度對材料導熱系數(shù)的影響不及CVD熱解炭的微觀結構對其的影響。
2003(3):216-219.
摘要:對定向凝固Ni3Al基超合金IC6,以不同功率密度的強脈沖離子束進行照射,利用X射線衍射分析,研究了輻照后材料表面所產(chǎn)生的物相變化,結果表明:當以低功率密度輻照時,材料表面形成形變織構;隨著功率密度的增加,材料表面還會發(fā)生部分非晶化,當功率密度進一步增加時,材料表面出現(xiàn)了新相。
2003(3):220-223.
摘要:在TiFe合金中添加少量的IIA族輕金屬元素Mg,并且使Ti側(cè)過化學計量,組織Ti1.2F3 x%(質(zhì)量分數(shù),下同)Mg(x=1,3,5)試驗合金,研究了該系列合金的儲氫特性。結果表明,Ti1.2F3 3%Mg和Ti1.2F3 5%Mg合金在室溫下,經(jīng)2次吸放氫操作即能完全活化,前者的儲氫量為213ml/g,且具有較小的壓力滯后和平臺斜率,適合作為內(nèi)氫燃料電池氫源儲氫材料。X射線分析發(fā)現(xiàn),所有試驗合金的主相均為TiFe相,而合金顯微組織顯示,Mg以彌散顆粒分布于合金基體,并討論了Mg的添加和Ti過量對合金活化性能和儲氫容量的影響機制。
2003(3):224-227.
摘要:采用熱壓反應燒結技術,使用Ti-Ni混合金屬粉末焊料對SiC陶瓷進行連接,探討了焊接溫度、保溫時間、焊料厚度以及焊接壓力等工藝參數(shù)對連接件抗彎強度的影響規(guī)律,并通過對連接界面及焊料反應產(chǎn)物進行SEM,EDS,XRD分析,進一步考察了焊接工藝對連接件的斷裂類型,焊料反應產(chǎn)物及其結合強度的影響規(guī)律。結果表明,采用適當?shù)倪B接工藝,Ti-Ni焊料與母材可通過適當且適度的界面反應獲得牢固結合,此時界面反應產(chǎn)物為以TiC,NiTi為主含Ni3C,Ni16Ti6Si7的混合物,且具有較高強度的TiC以彌散相形式分布在以具有一定韌性的金屬間化合物NiTi為主的基質(zhì)中,對接頭性能的改善起到關鍵作用。在本實驗范圍內(nèi),在連接溫度1100攝氏度,保溫時間20min,焊接壓力12.7MPa,焊料厚度0.3mm條件下可獲得最佳陶瓷接頭,其相對抗彎強度為53%。
2003(3):228-231.
摘要:系統(tǒng)地研究了Co含量對RENi4.3-xCoxMn0.4Al0.3貯氫合金(x=0.5-1.3)的相結合和高溫(60℃)電化學性能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RENi4.3-xCoxMn0.4Al0.3合金(x=0.5-1.3)具有單一的CaCu5型LaNi5相結構,且其晶胞常數(shù)c和晶胞體積V隨C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60攝氏度工作條件下,隨Co含量的增加,合金的充放電循環(huán)穩(wěn)定性明顯提高,但合金最大放電容量和高倍率放電性能有所降低。
2003(3):232-235.
摘要:分析了β'Sialon和Ce-TZP陶瓷熱擠壓模的力學性能,并與3Cr2W8V模具鋼熱擠壓模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表明:2種陶瓷熱擠壓模的使用壽命均明顯高于3Cr2W8V熱作模具鋼熱擠壓量;β'Sialon陶瓷熱擠壓模的使用溫度明顯高于Ce-TZP陶瓷熱擠壓模的使用溫度。
2003(3):236-239.
摘要:在845℃-860℃,6min的真空條件下,采用AgCuTi焊料封接藍寶石與熱等靜壓99%氧化鋁,研究了AgCuTi焊料與藍寶石界面的反應機理,同時對影響封接結合強度與氣密性的因素-氧化鋁的表面狀況和焊接后的退火進行了分析,得出了控制焊接質(zhì)量的處理方法。
總訪問量
地址: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路96號 郵政編碼:710016 聯(lián)系電話:029-86231117
E-mail:rmme@c-nin.com; rmme0626@aliyun.com
版權所有: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 2025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北京勤云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ICP:陜ICP備05006818號-3